Posted on

配樂、音效後製這些工作,在大多的情況下都算是整個電影製作鍊的最末端,甚至過去有很多案例,當電影找到配樂家時,已經只剩下幾個星期可以完成整部電影的音樂了,但我們有辦法扭轉這個局面,在電影前期就開始配樂製作嗎?

用素材寫配樂

其實依我自己的經驗,我很常在影視作品開拍前就開始準備為音樂定調,通常一個影視企劃開始前,都會收到企劃案、劇本、概念圖等等。

這些都是可以幫助你想像力的素材,如果你在業界工作一陣子,也可以去看看演員名單、製作公司,來推敲出可能的風格,就可以在腦中想像出一個程度的成品雛形,然後來推敲這樣的成品需要什麼音樂。

在電影《星際效應》中,諾蘭一開始也是用劇本中的素材請Hans Zimmer寫配樂,但不同的是,他只給他看劇本的一個小段落,其他什麼都不讓Zimmer知道。

而Zimmer看的段落是一對父子的對話,看似要離別,於是寫下了關於父子之情的音樂,直到諾蘭掀開面紗後,才發現原來這不是親情片,是一部史詩科幻片,而且那對不是父子,是父女啊!

但也因為諾蘭這樣刻意隱藏,反而讓Zimmer能夠跳脫整個故事的框架去作曲,寫出這又美又迷幻又經典的《星際效應》配樂。

前期就開始寫配樂的情況

在電影產業中,有些情況是導演希望配樂在電影籌備的前期就製作完成,其中一種例子就是「音樂劇」!

音樂劇畢竟拍的故事就是會讓角色在影片中唱歌跳舞,所以在電影開拍前,就要安排好電影中每首曲子的製作、然後用這些曲子排舞、練舞。

所以在音樂劇這超浩大又耗時的籌備期間,音樂就變成整個電影製作環節最開頭的要素。

但也有些情況,是導演希望作曲家先把音樂寫好,把音樂的調性給定下來,然後可以在現場放給演員聽,讓演員跟著音樂的情緒走。

最知名的例子之一應該就是《小丑》,作曲家Hildur Guðnadóttir在電影開拍前就寫好了一些曲子,再交給音樂編輯去搭配影像,把音樂剪接、編排,放進電影裡面。

而《小丑》裡面經典的跳舞片段,據說就是瓦昆菲尼克斯在現場聽著Hildur Guðnadóttir的配樂,而即興跳起來的舞,而導演Todd Phillips也抓準機會馬上拿著攝影機開拍,才有了今天這段經典舞蹈片段。

先製作配樂的方式

那前期製作配樂常用什麼方式來為電影整體的音樂走向定調呢?

我自己最常用的,就是我在之前有介紹過的,用「組曲」來Demo,組曲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把好幾首曲子串接在一起。

例如說你寫了一首10分鐘的音樂,裡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短短的ideas,每個ideas大概30秒到一分鐘,所以在這10分鐘的音樂裡面就塞了十幾首曲子。

然後再用這首組曲去和客戶討論,那些段落或是元素是他喜歡的、哪些是不喜歡的? 然後再從組曲中客戶喜歡的部分去發展成完整的音樂,未來為整部電影作曲時,也可以用這首組曲裡面的素材來寫音樂。

這種方式可以很快的為整個電影音樂找到基本的調性,也可以很快的用這個方式去發展你的每首曲子囉!

先製作配樂的問題

當然,先製作配樂會有一定的風險,而那個風險就是,「最後拍出來的成品和你們想像中的完全不同!」。

第一,就是和你自己的想像完全不同,也許是整個故事的走向、整個影片的視覺風格、或是在剪接影片時,你的想像和製作方不同,又或是製作方決定改掉一些內容的方向。

第二,就是拍出來的作品和製作方自己的想像也完全不同,只要身為創作者,一定都經歷過,做出來的成品和想像中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嗯…這次你的客戶就碰到這種情況了…

碰到這種成品和想像中不同的狀況時,非常有可能就會讓你先前定調好的音樂變得不再適合這部影視作品。

而大多時候,這種情況的解決辦法就是「重寫」,雖然當下多少會翻個白眼嘆口氣,但重寫也不是個大噩夢,畢竟這就是配樂作曲家的日常嘛哈哈哈(含淚)!

延伸閱讀《重寫 並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