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Film Music 101這個平台推出也過了一年多,原本只是打算當個小斜槓,分享我以前在美國讀書和現在在配樂產業工作的經驗,也讓亞洲對配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更輕鬆的管道學習到我所學的,順便賺點零用錢讓我手滑時不要太有罪惡感。

老師

沒想到這一年默默地,訂閱電子報的讀者累積到了三千多位、學生數量到了三位數,透過這個平台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甚至開始多了些案子、出現了些講座邀請,也漸漸的在社群平台或各種信件中,被大家稱為「老師」。

但事實上,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老師,每天隨時隨地,我都跟著你們所有人一樣,一直學到新的東西、有新的體悟,而這些新的知識也可能推翻以往的想法。

尤其是當學生寫信來詢問各種關於作曲、配樂的意見時,我常常都得先惶恐地找資料、回頭翻翻以前的教科書,來確保我的回答不要給他錯誤的觀念。

這時我才體悟到,以前很多自己的老師都會說,他們總是和學生一起成長,學生教老師的並不會比老師教學生的來的少。

雖然惶恐,但我很享受這樣不斷有動力學習新東西的過程,這段經驗也讓我想到俄國的配器法大王,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 Korsakov)的故事。

據說他以前在聖彼得堡音樂院教書時,常常自己的學習進度都只比學生多幾個章節,上課的前一晚還在K書整理明天要教課的內容。

但也因為這樣扎實的自我學習經驗,除了教出了許多名留青史的作曲家(例如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也為他自己的作曲技巧打了更深的基礎,有人形容他精湛的配器法就像「音樂描述下雪場景時,你眼前就真的飄雪了(我只記得大意啦,不是完整的quote)」。

當然我不敢自我比擬為高沙可夫,但我想他在教書的這段過程中也強迫自己不斷成長的這段經驗,一定也是像我這一年多的時間一樣非常充實、慌張又享受的吧。

老樣子,還是自律

講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當然還是要像個耳提面命的老頭講這句我們亞洲小孩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話「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真的要講唯一最重要的、讓你的作曲、事業進步的關鍵,老樣子,還是這個平台一直不斷在強調的「自律」。

老師或是各種課程,都只是介紹你認識新的知識,頂多出點練習題讓你來熟悉這新學會的東西。

但未來要怎麼使用這些工具,全都看你花了多少時間去練習他們,每天練習新學到的作曲手法、或是單純寫個4小節的音樂都好,只要你每天自律的去碰這些工具,自然就會慢慢開始熟練,也會玩出屬於你自己的聲音。

很多人都說音樂是一輩子都學不完的,但我想這就是音樂最好玩的地方吧,最好玩的不是你有一堆工具可以使用,而是你每天都有玩不完、學不完的新點子。

John Williams都90歲了才宣布從電影配樂界退休,但他還是要繼續寫新的音樂,像這樣對音樂創作充滿熱愛、每天都被自己的熱情充實著,這是我夢想中的生活,也是我希望分享給所有喜歡音樂的人的生活。

符合市場?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開課程之前,我當然Google了一堆「如何開線上課程」等等的資料,幾乎所有人都會跟你說,你要先做市調、看看市場的需求…blah blah,再來決定你要開什麼課程。

但經過一年,我不做任何市調,只開對我認為對我自己的有幫助的課程、只分享我自己有熱情的貼文和文章,就算配樂、對位法這些主題聽起來再冷門,一樣也吸引到了像你一樣的讀者和學生,群眾數量甚至是我當初沒有預期到的。

符合市場需求是很重要沒錯,但創造需求也是一條路,很多時候,當你提供新的觀點、新的知識時,人們新的需求就產生了,也會因為你的熱情而被你感染,吸引到更多同道中人。

講個最極端的例子,是不論你喜不喜歡的Elon Musk,「做電動車」、「上火星」,這些聽起來原本像是無稽之談一樣的目標,卻因為他的熱情、每天自律的忙碌(和交女朋友),為Tesla和SpaceX創造了大量的需求,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回到我們作曲家身上,所以你玩音樂需要符合市場才玩得出來嗎? 我並不這麼認為,與其符合市場,不如專心製作你喜歡的音樂、自律的去推廣你的音樂,用你對這種音樂的熱情去感染其他人,雖然過程會比較長、繞比較多路,但吸引到的觀眾反而會跟你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是我從創立Film Music 101以來的小小心得,也謝謝你們這些時間的支持,未來也會一點一滴地繼續發展下去的。

延伸閱讀《配樂產業看學歷嗎?